娱乐知识|甘熙是谁,甘熙大院介绍( 二 )


【娱乐知识|甘熙是谁,甘熙大院介绍】      甘氏一族上至先秦,下到当代,人才辈出,所以留下建起甘家大院这一建筑文化瑰宝并保存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

甘熙明代是什么官员 甘熙,字实庵,生于1798年,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金石家、藏书家 。 早年就读于钟山书院,师从散文家姚鼐 。
甘家大院的主人金陵甘氏,在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南京民俗博物馆(甘家大院、甘熙故居)即将复建历史上南京最大的私人藏书楼——津逮楼 。 昨日,应南京图书馆读者服务部的邀请,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调研员、副研究员尹晓华女士走进南图做题为《走进南京古民居》的专题讲座,并向外界透露了甘熙故居二期工程的计划 。

据悉,津逮楼是清代甘家建造的一座藏书楼 。 甘家人仿造天一阁式样,在大板巷盖了一座上下各三楹,坐南朝北的藏书楼,起名“津逮楼”,楼为全木质,是历史上南京最大的私人藏书楼 。

津逮楼最初的主人为甘福,甘福去世后,津逮楼藏书皆传于甘熙,甘熙也是嗜书之人,还搜罗大量金石彝鼎 。 当时“津逮楼”所藏书籍、字画、金石彝鼎经甘国栋、甘福、甘熙祖孙三代的搜购,已相当可观 。 遗憾的是,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津逮楼与后花园毁于兵火,津逮楼只存在了21年,大量的藏书化为灰烬,楼中所藏宋元旧刻及外世难得复本的秘笈自此销声匿迹 。

尹晓华说,民俗博物馆初步打算在复建后的津逮楼设立展示甘家历史的主题展览,津逮楼虽毁于兵焚,但甘氏其他各室仍有不少藏书和各类线装书,连同甘氏自刻木版与刻有“津逮楼藏书”字样的柏木书框,全部捐赠给南京龙蟠里国学图书馆(即今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 尹晓华透露,目前,民俗博物馆已经在与有关部门接洽,希望能在藏书楼建成后从南图古籍部取回一部分古籍作为陈列

尹晓华透露,甘家大院二期工程还将一并修缮甘熙中进士后在大板巷42号的一处宅院,同时,甘家大院后花园也将首次复原 。

大院为何以甘熙命名

甘家历史上名人辈出,战国时秦丞相甘茂,秦上卿甘罗,三国时东吴折冲将军甘宁,晋时于湖敬侯甘卓均为甘家先祖 。 而名闻南北的拳术家甘凤池、“孝义先生”甘福的名字等也是如雷贯耳,为何单单以“甘熙故居”对外宣传呢?

尹晓华解释说,“甘熙是保护南京风貌的功臣” 。 据她考证,清道光中期,南京发生水患,很多人都认为应该开后湖(即玄武湖)通长江,甘熙坚持不可这样,他经多方勘察、考证,认为如果通江,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还特地撰写了《后湖水利考》来制止这件事 。

“甘熙不仅是晚清南京著名藏书家,还精通历史地理 。 他在《白下琐言》中破解了南京很多历史遗案,比如南唐故宫西护龙河的位置在张府园裕民坊一带,正与今人建张府园小区时的发现相吻合;是他考证出三山、聚宝、通济三城门始建于杨吴,明初在旧址重建;如考证乌衣巷旧址在今剪子巷,谢公墩原址不在王安石半山园……”

“我们以‘甘熙’为甘氏家族故宅命名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他在历史上,特别是对南京历史文化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 ”尹晓华在讲座中反复强调 。

“九十九户半”的巧合

尹晓华还结合几年来甘熙故居的修复,向听众披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南捕厅19号第一进厅堂的采光就很玄妙,南京大学天文系曾来这里实地测量 。 每年的冬至日,厅堂里的每个角落都洒满阳光,没有一丝寒意;而到了夏至日,阳光正好被屋檐完全挡住,人在里面感觉很凉爽,这样的变化绝对不是巧合,古人的智慧把自然与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 。 现在的居民住宅完全依靠耗费能源来维持居住的舒适,这与古人相比其实是倒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