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种板栗疫病的防治


板栗疫病,又称板栗干枯病、溃疡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 苗木、结果树都可受到侵染,轻的导致造林成活率下降、结果量降低,重的则使造林失败或整片栗林绝收 。 明光市西桃园林场,为了改变以前林种单一的局面,积极发展经济林种,从1998年起,在场部作业区的大沙塘片,营造300余亩板栗林,并于2000年春进行嫁接 。 在引进接穗时,不慎把板栗疫病带入境内,于2001年4月下旬,在嫁接板栗林中发现不少植株死亡,一部分植株上枝干枯死量大,还有一部分植株的枝条发芽较晚,长出的叶子发黄,部分叶缘枯焦,树势生长衰弱 。 经2001年5月上旬到板栗地实地调查,发现生长不良的枝杆基部有不规则象鲨鱼皮一样一片片黑褐色病斑,表面密生针头状橙黄色隆起,整个病斑略向下凹陷,在刚枯死的枝干基部发现病斑已环缢枝杆1周 。 掀起褐色病斑可见内部组织红褐色,呈水渍状腐烂,有酒糟味 。 在部分已枯死枝的病斑上有桔黄色丝状物,即病原物的分生孢子角 。 有的病斑皮下有黑色瘤状的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座 。 经室内进一步检验和查阅有关资料证实,此为板栗疫病,病原物为板栗疫菌,属子囊菌纲,球壳菌目,腐皮壳科,内座壳属 。

【防治】种板栗疫病的防治

文章插图

一、发生规律及症状
该病菌为兼性寄生菌,以菌丝层、子囊壳及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均可进行侵染,每年12月份,子囊孢子陆续成熟,借人为、昆虫、鸟类、风或雨等媒介向外传播,入侵新的寄主伤口 。 在第2年3月下旬至4月份,气温达4-5℃以上时,病菌开始生长,寄主开始发病 。 由于此时气温低,病斑发展缓慢,当气温上升到20-30℃时,病斑扩展加快,病势加重,在病斑树皮下产生黑色瘤状的小粒点,为病菌的子座 。 稍后子座顶端破皮而出,遇阴雨天气时,从子座内挤出一条条桔黄色须状分生孢子角 。 释放出圆柱形、单细胞的分生孢子进入无性世代的循环侵染 。 最后,子座变成桔红色至酱红色,并于其中逐渐形成瓶状、黑色、上部颜色深、下部颜色浅的子囊壳,产生棒状的子囊,释放出子囊孢子 。 在病树皮和木质部之间可见到羽毛状扇形菌丝层,颜色为污白黄色或黄褐色 。 当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病斑发展缓慢,最后停止,进入越冬期 。
二、防治措施
1、全面清除枯死的植株和枝干,将枯死的植株连根刨起,并在穴内施上生石灰消毒,剪除已枯死的和部分枝干上病斑较大的枝条及一些生长不良的弱枝 。
2、对较粗的枝杆上的较小病斑用刀刮除,并用0.5波美度石硫合剂涂抹刮伤的部位和剪除枝条的伤口,以及有机械损伤的其他伤口 。
3、立即用敌克松500倍液进行全面喷洒,每隔15天喷1次,连喷3次 。 施药后观察,敌克松对板栗疫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经防治的板栗林没有发现因板栗疫病而死亡的植株,被疫病感染的枝干极少见,整个板栗林生长旺盛 。 而未进行防治的板栗林,植株死亡率高达20%,并在植株上发现1-2厘米大小不等的病斑,板栗树总体健康状况也较差 。
4、在板栗的整个生长期中,一旦发现有害虫为害嫩梢、叶时立即用1:1500倍液乐果或敌杀死进行防治,保护叶、枝少受伤害 。
5、早春松土1次,从杆基向外由浅到深以不伤害板栗树的根为准,进行翻土 。 结合翻土每株施尿素或复合肥250-500千克,或饼肥1-1.5千克,或农家肥2.5-3.5千克,并加施呋喃丹50克,来促进根系的生长和树木营养供给,增强树势,同时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如蛴螬等 。

推荐阅读